学院介绍
济宁医学院中医学科始于1971年,2003年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15年12月成立中医与全科医学院,2016年8月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依托学院深厚办学底蕴,逐渐发展成为以西医教育为基础、中医教育为专长,中医、西医融合发展的现代医药科技学院。
——教育教学
学院设置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针灸推拿基础、针灸推拿临床6个教研室,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两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立项为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年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建设项目核心专业,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为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共享课程,《中医诊断学》等2门课程为校级一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获批济宁医学院第一批智慧课程。1名教师荣获山东省教学比赛二等奖,5人获得学校教学比赛一等奖。
——学生培养
学院以兼具儒医文化素养与扎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组建“圣地儒医班”,设立中医教学门诊,开设“儒医文化”专业选修课,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等大学生竞赛获奖56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各类奖励43项;1名同学当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近5年,14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3名同学获得校长奖学金。建院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118名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稳定在45%以上,多名学生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65%,毕业去向落实率在90%以上,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人才师资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团队,有专任教师56人,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博士30人、硕士2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齐鲁扁仓中医药人才等专家教授。
——学科科研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有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教育厅“中医药调控肠道微生态研究”创新团队1个,“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科研创新团队(省级培育)1个;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他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获批经费700余万元;授权各类专利13项,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Q2区以上高水平文章6篇;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著作40余部;授权各类专利13项。
——医教协同
学院不断深化医教协同育人,现有非直属附属中医药1所,教学医院3家,实践教学基地8个,承担硕士生联合培养、本科生实习见习等教学科研任务。
——社会服务
学院深度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1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学院推动成立湖泊中药研究所,积极服务黄河流域国家战略,助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建有济宁医学院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基地,与济宁市多家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文化传承
学院根植孔孟之乡,传承“儒医”文化,发扬王叔和等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全面打造以中医经典诵读、中药方剂知识、远志中医论坛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培养深受传统文化滋养、医学人文功底扎实、核心价值观牢固的现代医学人才。
站在新的起点,学院将认真贯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国家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任务,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